问题详情

(单选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的周期是()

A1恒星日

B1太阳日

C1回归年

D1恒星年

相关专题: 恒星日   太阳日   回归年   回归线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6年真题]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自转1周的时间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桓星点为参考点,1日的时间长度不足24小时,称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1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运动,这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转1周的时间称为“恒星年”。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而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夹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大致上不变。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最北可到达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到达南纬23度26分。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南移动。到了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再次到达北纬23度26分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回归年”。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即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断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维度地区,偏东边的地方比偏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由于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全球分区计时。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通过之处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为了避免日期紊乱,此次会议上还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

[单项选择题]一个视太阳日等于天球旋转()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A.360
B.360+53′.8
C.360°+66′.6
D.介于B和C之间
下列两幅图为两个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回答2~3题。视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是(  )。查看材料
A.回归年B.恒星年C.太阳日D.恒星日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1-95题。

时间精确标准的建立从古代起就很自然选择了天(日)为时间间隔标准,一日之内再分为24小时(h),每小时分为60分钟(m),每分钟再分为60秒(s)。最初以太阳升到最高点(日影最短)为中午,连续两次中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日,叫太阳日。后发现太阳日的长度在变化,就用某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子午圈的时间作为1日,称为恒星日。它比太阳日均匀多了,再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太阳日,称为平太阳日,相应的时间系统就称为平太阳时,也就是世界时(UT)。这实际上是以地球自转周期作为时间间隔标准,如果地球自转是绝对稳定,那就没有问题。可是随着守时工具(钟)的不断改进,在凹世纪初期就从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自转周期不够稳定。在50年代曾经采用地球公转周期作为标准,称为历书时,但因测定困难而很快放弃。

自1960年起,以原子频标为基础的原子钟出现,并且稳定度不断提高。后来发现以铯原子(Cs)的同位素制造的原子钟稳定性最好。[],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动又离不开地球自转,用世界时较方便。于是从1972年起,建立一种协调世界时(UTC),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采用。协调世界时秒长与原子时秒长一样,但时刻尽量接近世界时。因为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趋势是减慢,平均不到一年,原子时就比世界时快1秒。为了保持原子时系统的完整,在适当时候就把协调世界时加1秒,叫做跳秒。从1972年到现在已有40次跳秒。地球自转偶尔也有加快时候,也可能有时原子时比世界时慢了1秒多,此时就把协调世界时减慢1秒,叫做闰秒。但这种情况很少。

为什么要把原子时的秒长定义在海平面上的铯钟?这是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运动速率及震荡周期等都同所在地点的引力场有关。两个不同地点受到的引力不同,相应的铯钟速率就不同,因此所定义出的原子时秒长就不一样,而且很难比较。可是在海平面上所有的地点所受到的主要力(地球引力加地球自转离心力)是相同的,故可认为相应的原子时秒长相同,就命名为国际原子时秒长。地球附近各地铯钟所决定的时间称为原时,是一种局部量。用国际原子时为坐标时,根据地球附近引力场的具体情况,按广义相对论原理可得到原时和坐标时的关系,并由此根据各地原时实测值定出国际原子时的秒长和时刻。以上仅为通俗解释,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到现在为止,时间间隔和时刻能精确到什么程度,还是个谜。

根据文章第一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时等同于乎太阳时

B.恒星日等同于太阳日

C.世界时等同于恒星日

D.恒星日等同于平太阳时

[单项选择题]在周日视运动中,春分点连续两次经过某地()所经历的时间间隔称为1恒星日。
A.子圈
B.午圈
C.子午圈
D.东西圈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