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单选]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相关专题: 录取者   科举制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下列关于文史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及弊”是指女子十五岁
B.乡试第一名称训“会元”乡试录取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C.“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D.晚清四大遣责小说包括《官场现形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摩海花》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其中院试又叫童试,乡试又叫春闱,会试又叫秋闱。院试录取者称之为秀才,乡试录取者称之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之为贡士,殿试录取者称之为进士。
B:"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中的"孝廉"是汉代荐举的官名。这一句反映了汉代的两种选取人才的制度——"征辟制"和"荐举制"。
C: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为"同年"。例如:"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中的"同年"是指同榜考取举人的人。
D:"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太学"同后代所称的"国子监"一样都指学校。另一种学校的代称"庠序"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
科举是一种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度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
A.古代学者对科举制的肯定多过否定B.科举制的弊端并非来自其制度本身C.科举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理性选择D.应从现实情况出发多角度评价科举制

有500人报考的某一职位的公务员考试(满分为100分),录取5人。录取者的平均成绩与未录取者的平均成绩相差10分,全体考生的平均成绩是82分,录取分数线比录取者的平均分少2.9分,那么录取分数线为()分。
A.89.1B.90C.90.6D.91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