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在瑞典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瑞典人家里的窗户被装点得非常丰富:盆花、蜡烛、玩偶等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每家每户窗前都有一盏灯。瑞典处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首都斯德哥尔摩位于北纬59.2度,这使得当地四季光线分明,冬季长夜漫漫,夏季白天悠长。每年一入秋,白天的日照时数会慢慢变短,在圣诞节前后,斯德哥尔摩市每天只有在上午九点至下午三点之间有太阳光临,其余17个小时都是黑夜。而斯德哥尔摩以北的地区,一天的光照时间更短。11月的雨雪期是最让人难熬的,连绵的雨雪让瑞典人感觉阳光与他们彻底告别了,生活变得“暗无天日”。所以瑞典人格外珍视漫漫冬季里的每一丝光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自家的窗台上摆一盏灯,窗前灯光投射的暖意可以帮助人们化解严寒中心里的孤苦。有人会说,灯光不能替代阳光啊。科学家研究表明,冬季光线不足容易让人产生“缺光抑郁症”,而瑞典则是该抑郁症的高发地区。很多瑞典人因此开始热衷于“光疗法”。由此看来,瑞典人在窗台摆一盏灯的传统,与其说是下意识的举动,不如说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良方。这种在冬季“人为”制造光线的做法在很多写字楼更是被发挥到极致,即使在下班之后,办公室灯光也常常被设置为24小时开启状态。而在冬季的乡下,白茫茫的原野里一束跳动的烛火或者灯光则是迷途人获救的希望。明白了这些,也就不难理解瑞典人对蜡烛消费的热衷,对大窗子尤其是西晒窗的喜爱了,甚至连窗帘都舍不得拉上。关于瑞典的窗子,还有一个现象也十分有趣。那就是与法国相比,这里没有护窗板,甚至连窗帘也不是必备之物。我们之所以能在白天或者夜间看到那一盏盏窗前灯,就是因为他们不拉窗帘,也没有护窗板。当地人不拉窗帘除了喜光,还与其宗教信仰多少有点儿关系。自16世纪以来,瑞典人大多为基督教新教教徒,新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影响就是要求人们行动做事要“光明正大”,毫不隐藏。所以不拉窗帘,就是要向他人表明自己的坦诚和磊落,所有屋内的行为都遵纪守法,与人相处也不做任何隐瞒。从记者所住公寓望向对面的大楼,不论白天还是晚上,每家的活动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三楼老太太喂猫、看电视或者躺在摇椅上,都可以从窗外观察明了。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邻居的窗户实在太“开放”了,开始总会觉得尴尬,然而久而久之就习惯成自然了。此外,瑞典人不拉窗帘也和他们的文化有关,瑞典的法律和道德伦理相对宽容和开放,不干涉私人生活成为这里的主流,所以大家不会觉得拉上窗帘是“保护私密空间”的必需。瑞典人为何格外珍视冬季的光线?
A.瑞典人都害怕冷B.瑞典人害怕黑夜C.瑞典的冬季日照时间很短D.瑞典人的心里其实很孤苦

相关专题: 瑞典人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单选题)球团竖炉法,是哪国人发明的()。

A美国人

B瑞典人

C中国人

D德国人

“瑞典人将用原木搭建小屋的方法传到美国;荷兰人带来了牲畜新品种和制酪技术;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带来了种植马铃薯的方法;地道的美国式谷仓,最初却是德国人制造的;两种牧草胡枝子和葛藤,是从亚洲传人的;大豆来自中国;意大利人带来了葡萄;日本人影响了美国的蔬菜种植……”这段文字说明了

[  ]

A.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B.美国是一个经济强国C.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D.美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

与阿拉伯人交谈时,双方保持的间隔距离一致的是______。

A、巴基斯坦人

B、英国人

C、美国白人

D、瑞典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1988年7月,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主题是《21世纪的挑战和期望》。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回到2500年前去,从孔子的思想中寻找智慧。”
(材料二)《论语》摘录: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须写议论文。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文体明确,不少于700字。

联系客服 会员中心
TOP